首页 > 养生人群 > 白领 > 北大教授郑也夫谈中国教育:只求“及格”有什么不好?

北大教授郑也夫谈中国教育:只求“及格”有什么不好?

发布时间:2018-09-27 15:27 | 编辑 :中华养生网 | 来源:

北大教授郑也夫谈中国教育:只求“及格”有什么不好

2017-06-09 09:05 群学书院

原文标题:郑也夫:糟糕的中国教育,是全社会的共谋

晨雾 / 转帖

北京大学教授郑也夫,是在社会公众中最有知名度的社会学者之一,尽管他经常自嘲“社会学盲流”——三十年来,他从没有在体制内申请过一分钱的课题经费。

上周,郑也夫教授应群学书院的邀请,在南京、吴江等地连续发表了四场讲演,涉及人类文明、中国教育、消费社会等方方面面,主题、内容不一而足,共同点是都极具批判性,套用一篇他的专访稿的标题,郑也夫“一直在愤怒”。而愤怒与批判的背后,是一个社会学者的良知与担当。

本文根据郑也夫教授2017年6月2日在南京先锋书店的讲演整理,未经本人审阅。

文字整理:白瑞、董方杰

郑也夫群学书院系列讲座更多实录,敬请关注后续推送。

我是一个小人物,今天斗胆谈一个天大的问题——中国教育。中国教育是一个天大的问题,不是说我们有多大的本领把它办得多么好,而是我们居然可以把它办得这样糟,这是一个很沉痛的话题。

今天的讲演,我只做一件事,分析几个关键词,这些关键词全都是教育领域我们中国人最耳熟能详的,但是,我们对这些关键词,有天大的误解。由这些误解,可以看出中国教育的大问题。

北大教授郑也夫谈中国教育:只求“及格”有什么不好?

先锋书店讲演现场

01

“素质教育”:根本文理不通

在我看来,我们一向鼓吹的“素质教育”,是个根本不能完成的目标,因为这个概念本身,是一个文理不通的说法。

“素质”两个字是什么意思?就是“基因给你的东西”,或者说,就是天赋,是先天的,而教育是后天的。“素质”不是后天的教育所能教出来的,能说有一种教育叫“天赋教育”、“基因教育”吗?

从中小学教师到家长再到学生,这个鼓吹也是不能落实的。很多时候,我们鼓吹“素质教育”,就是要学生多学点音体美,这个真的很荒诞,按他们这个说法,素质等于能力,可事实上,素质和能力根本是两回事。

退一步说,就算“素质”是一种能力,难道说音乐、美术是一种能力,语文、数学就不是能力吗?语文、数学是一种更要紧的能力,你怎么能说这个能力需要重视音体美,其他的就不需要重视吗?

另外一个更大的问题,在现在这种教育竞争激烈的情况下,任何愿望良好的能力训练,到最后都变成了应试工具。素质教育提倡音、体、美,但只要不列入高考项目,根本不会有人重视;一旦列入高考,又一定会走向反面——打个比方,如果体育列入高考,学生一定会问:“考什么?” 如果考游泳,那我绝对不练跑步;如果考拉单杠,那我绝对不练撑双杠。在激烈的竞争当中,所有素质教育都会变形的,你考什么我就干什么,为了身体健康?以后再说吧!这就是素质教育这个说法的荒诞。

北大教授郑也夫谈中国教育:只求“及格”有什么不好?

郑也夫与主持人成伯清(左)

02

一个鼓吹“教育改变命运”的社会,是制度落后的社会

“教育改变命运”有两种解释,一个是教育提高了你的能力,改变你的命运;一个是教育给了你学历,这个学历帮助你改变了命运。当然还有可能是二者结合起来。

我本人应该说是被教育改变命运的人,我之前是知青,十八岁去了农村呆了八年半,之后回到北京待业期间恢复高考,我就考进大学,一年半之后考了研究生,当时有学历的人是很少的,可以说这是改变了我的命运的。

可是,现在教育还能改变很多很多底层人的命运吗?恐怕很多人越来越不看好,在1977、1978刚刚恢复高考的时候,教育确实可以改变很多人的命运。可是到了当下,我们说阶级固化,其实这个事情不新鲜,一个制度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,所有社会成员对这个制度都是陌生的,所以在这个制度下博弈相对来说大家是比较公正的,后来所有人都会看这个制度有没有一些小漏洞,有点小漏洞就要利用,那么谁更能利用?肯定是有钱有权的人更能利用,时间久了之后这个制度虽然没有变,但是在这个制度的博弈下底层人将吃亏,有权有势的人将占便宜。比如高考判卷子还是公正的,但是他们利用家教、把孩子送到教育资源更好的学校,久了之后穷孩子想进入北大清华那就难乎其难,所以教育改变命运就变得越来越落空了。

不过,我对“教育改变命运”观点的批判远没有结束。比较一下中西文明,欧洲的传统社会是一个身份社会,而我们不是,我们的农民如果肯干、发财可以做地主,欧洲不行,你什么出身就是什么出身,改变不了。我们的人好好读书可以做官,在欧洲做不到,是身份决定的一种等级制。所以,在中国古代就是教育可以改变命运,你原先是白丁,中了举就可以做官,我们很多大官都是祖上没有人读过书的,读书可以改变命运,我们古代社会是这样的。西方古代社会不是这样的,我们的自由度要高于西方,人们的机会多一点,这或许是我们比他进步的地方。

但是后来呢?教育改变命运在现代西方还在发生着吗?仍然不会。为什么不能发生呢?因为没有这个必要。

因为现在的德国是一个枣弧形的社会,中间大两头小,很有钱、很有权的人是很少数的,很贫困、没着没落的人是很少数的,中间的中等收入的阶层是大多数,大多数人出身就是中等阶层,本人只要特别不着调、都不会沦落到底层,你不需要教育改变命运,人们大多数就是在中间呆着呢,社会上只有职业差别,少有阶级分野,蓝领工人不会羡慕白领,进大学深造,全凭兴趣,而不是为了找个好工作,干嘛拼命读书改变命运呢?你跟德国人讲,他不会理解所谓“教育改变命运”。

也就是说,教育改变命运曾经是一句好话,在古代中国和西方相比拥有更高的自由度,但是现在和古代完全不一样了,今天如果说一个社会还需要教育来改变命运,说明这个社会是一个制度落后的社会,这个社会没有变成枣弧形、橄榄形的社会,而还处于金字塔形,这个社会结构就有问题,在这样的结构下如果还不能发生教育改变命运就更糟,发生了教育改变命运也不说明它的制度好,如果中等收入阶级在这个社会占主流,他的子弟如果按部就班就一定能进入中等阶级,还干吗靠教育改变命运呢?

北大教授郑也夫谈中国教育:只求“及格”有什么不好?

先锋书店讲演现场

03

不要输在起跑线上?恐怕我们早就输了

中国家长最喜欢说,不要输在起跑线上。可是多大岁数算是起跑线呢?十岁?已经晚了。小学六、七岁?也晚了。所以我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要识字,就要学英语,就要上补习班。

在发达国家,人家是有立法的,幼儿园不准识字、不准教算数。为什么不准呢?是因为你的心智在这个阶段还没有发育起来,不要给孩子压这么大的负担,而是要让他玩耍、让他自立。

中华养生网

养生专题

栏目排行

  • 常识
  • 饮食
  • 运动
  • 中医
  • 保健
明星养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