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1970-01-01 08:00 | 编辑 :中华养生网 | 来源:

立秋后,“湿”还重吗?

三伏天的天气特点是闷热,中医认为是“天暑下迫,地湿上蒸”,有暑挟湿,且湿又常夹暑,暑湿相连。因此,在伏天往往需注意祛湿养生。那么,在立秋后,是否就可以不必太在意“湿邪”了呢?首先,虽然在节气上已经立秋,但从气温上来说仍未真正进入秋天,而且伏天也还尚未结束;此外,石家庄市妇幼保健院名誉副院长、主任医师戎志斌指出,中医学认为夏末秋初这段时间为长夏时期,其气候特点是多湿,因此解暑的时候仍不能忘记祛湿,提防“秋老虎”发威。

“湿”有啥危害?

湿邪”分为外湿和内湿。外湿多因气候潮湿、涉水淋雨、居处潮湿所致,因长夏湿气最盛,故易引起湿病;内湿多是由嗜酒成癖或过食生冷,以致脾胃受损,脾阳失运,湿自内生。外湿与内湿具有不同的表现症状,采取的治疗方法也不尽相同,因此戎志斌主任建议大家可根据以下症状简单加以区分:

感受外湿容易引起以下症状:常见如恶寒发热、虽然出汗但热不退、头身沉重、或疼痛如裹、四肢困倦、关节肌肉疼痛等症状。

感受内湿容易引起以下症状:如果是湿浊内阻肠胃,常见胸闷不舒、胃脘或腹部满闷、食欲不振(不思饮食或不知饥),小便不利、大便溏泄等症状;如上扰于头部,则头重如裹,头昏,记忆力衰退;湿邪流注于下,则易引起女性白带过多,妇科炎症,男子阴囊潮湿和瘙痒;湿邪流注于下肢,会引起下肢困重;流注于皮肤,易导致湿疹等皮肤病。

每个人都需要排湿吗?

由于体质有差异,并不是每个人都需要排湿。而且随着三伏天逐渐走向结束,天气慢慢转凉的时候,自然界中湿气也慢慢减少,这个时候可根据个人体质,内湿不重的,就不需要排湿了。戎志斌主任建议,可根据体质和身体状况,在医生指导下决定是否需排湿、该怎样排湿;平时可以吃一些有排湿气作用的食物来预防 ,例如冬瓜、丝瓜、薏米、红小豆、白扁豆等。

躺地“热疗”可祛湿?

曾有报道称,有大妈在烈日下躺在广场的鹅卵石地面上,说是可以借助地面的热量以“热疗祛湿”。对此,戎志斌主任表示这种所谓的祛湿方法并不可取。因为中医认为湿邪具有湿性粘腻停滞等特点,常缠绵不愈,中医形容湿邪为“如油入面”,“千寒易除,一湿难除”,因此单纯的用“热疗”的方法并不能祛除湿邪。中医治疗湿邪,应根据具体症状及个人体质等,辨证论治,对症采用淡渗利湿的中药或药食同源的食物,使湿邪从小便而出;或者采用发微汗的方法,使湿邪从皮肤随汗而出,例如采取适量的轻度运动等。

除了适度运动,祛湿还有什么好方法?

有祛湿作用的药物或食物很多,例如食物有冬瓜、丝瓜、苦瓜、薏米、红小豆;中药有藿香正气水、芦根、茯苓、白豆蔻、白扁豆、莲子、白茅根等。建议根据不同的体质,采用不同的祛湿方法。戎志斌主任介绍了几种常用的祛湿方法:

穴位按摩:具有祛湿作用的穴位中,最常用的是曲池、中脘、足三里、阴陵泉,可以用拇指按摩这几个穴位,经常按摩会起到祛湿的作用。

三豆汤:黑豆、绿豆、赤小豆煮汤。黑豆有补肾益精、清热之功效;绿豆有清热解毒、消暑的作用;赤小豆有清热利尿、消肿疗效。三豆共同煮汤,可起到清热解暑、健脾利湿等功效,可以预防痱子,缓解各种疥疮、痘痘、湿疹及困乏感。

冬瓜薏米粥: 薏米提前一晚泡上,冬瓜洗净切小块,不用去皮。锅里添水放薏米,大火煮开改小火,一直煮到薏米稍微软了,放冬瓜继续煮,根据自己口味决定时间,然后放盐,鸡精,胡椒粉,香油等调料调味食用。

中华养生网

上一篇:没有了 下一篇:没有了
养生专题

栏目排行

  • 常识
  • 饮食
  • 运动
  • 中医
  • 保健
明星养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