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时间:1970-01-01 08:00 | 编辑 :中华养生网 | 来源:

本报记者

本报记者 贾小漪


  不知不觉过了立秋。立秋即是秋季的开始,立秋之后天气由热渐凉,但初秋由于盛夏余热未消,气温仍然很高,加之秋雨渐多,湿气较盛,昼夜温差悬殊,是疾病的多发季节,所以初秋保健尤为重要。那么,这个季节应该如何养生呢?山东省中医院主任医师陈宪海介绍,秋季是人体阳消阴长的过渡时期,同时也是很多疾病发病或加重的季节。因此,遵循中医“天人相应”和“治未病”理论,采取科学的养生方法,才能有效地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加重,真正地享受健康的幸福生活。

  早睡早起防疾病

  立秋前后正好处在三伏天,气温仍很高,因此人们又把立秋后的热天称为“秋老虎”。“秋老虎”天气属于温燥,会损害人体的津液,使人出现皮肤干燥、眼干、咽干少津液、小便黄,大便秘结等症状。老年人在此时还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,因此,老年人要特别注意疾病的预防。

  北京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王国玮介绍说,秋季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、闭藏,起居作息也要相应调整。《素问·四气调神大论》说:“秋三月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。”早卧,以顺应阴精的收藏,以养“收”气。早起,以顺应阳气的舒长,使肺气得以舒展,对预防秋冬季节的呼吸道疾病大有裨益。

  有科学家还对脑血栓等缺血性疾病发病时间进行过调查研究,发现这类疾病在秋季发病率较高,发病时间多在长时间睡眠的后期,而秋季适当早起,可减少或缩短小血栓形成的机会,这对于预防脑血栓发病有一定意义。

  初秋饮食宜清补

  初秋时节,气温虽然有所下降,但酷暑的余威还不时呈现出来;人们刚刚经过湿热的暑天,体内的湿浊还未完全消除。陈宪海教授提醒说,尽管有“秋冬进补”的说法,但如果大量进食补品,特别是过于滋腻的养阴之品,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,使长期处于“虚弱”的胃肠不能一下子承受,导致消化功能紊乱。在初秋,仍以“清补”为要。所谓“清补”,就是适当食用一些具有健脾、清热、利湿的食物或药物,可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,以消除夏日酷暑的“后遗症”。

  例如,有一味中药,也是常用的食物,即人们喜爱的莲子。其性平,味甘涩,入心、脾、肾经,具补脾止泻、益肾涩清、养心安神之功效,既能祛余暑,又能滋补强身,是秋季适时补品。其食用方法很多,如银耳莲子羹、百合莲子羹等都很受群众喜爱。再如莲藕,也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食物。生藕能清热生津止渴,熟藕能健脾开胃养血。民间有“暑天宜生藕,秋凉宜熟藕,生食宜鲜嫩,熟食宜壮老”的说法,的确是养生经验的总结,而用具有良好化湿浊、健脾胃作用的白扁豆煮粥或煎汤服,最适合在初秋时节食用。至于补而不滞、不热不燥、能补气、又养阴、通调肺脾肾的山药,更是效果良好的清补食品。另外,秋季食补应以滋阴润燥为主,如银耳、蜂蜜、芝麻、豆浆、藕、核桃、花生、鸭蛋、菠菜、梨等,这些食物与其他有益食物或中药配伍,则功效更佳。

  秋季健身有讲究

  据专家介绍,尽管凉爽的秋季比较适合进行健身运动,但健身时一定要循序渐进,不能过于疲劳。从人体科学上讲,每个人身体的适应能力都是有限的,如果猛然间过多地加大运动量,就很容易造成运动伤害,导致人体免疫调控失灵、抵抗力下降。此外,如果是在户外运动,还要注意防晒和防冻。秋季是健身的大好季节,不过,由于气候变化的原因,这个时候更需要注意健身的方法,否则就会适得其反。

  充分热身。由于秋季是气温不断下降的季节,而人体在气温下降的环境中会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收缩,肌肉伸展度明显降低,关节生理活动度减小,神经系统对运动器官调控能力下降,因而每次健身前一定要注意做好充分的热身活动,避免在运动中受到伤害。


  循序渐进。不要主观地认为秋高气爽,身体状态也不错,就忘乎所以地进行超负荷的体育锻炼。传统中医学认为,人体阴精阳气在秋天处于收敛内养阶段,所以健身也要顺应这一原则,运动切忌过度,要适可而止。

  注意补水。秋季气候渐趋干燥,在进行身体锻炼的前后要多喝些水,通过补充体内的水分来保持上呼吸道黏膜的正常分泌,并提高口鼻黏膜的防御机能。

  健身的重要性不需多言,但是健身不是盲目的,在无数种项目中,也不是每一种都适合自己的体质,还需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对号入座,才能达到健身的目的。专家建议,秋天人们可以参加一些轻松平缓、活动量小的运动。这样既不会因出汗多损耗元气,又可以舒展筋骨,提高身体素质。

netease

中华养生网

上一篇:没有了 下一篇:没有了
养生专题

栏目排行

  • 常识
  • 饮食
  • 运动
  • 中医
  • 保健
明星养生